[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亚洲风俗专栏 > 正文

锡伯族的西迁史

时间:2019-12-26 00:4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世界风俗网 阅读:

在新疆伊犁伊犁河南岸,有一个县叫查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当地的主要居住民族之一锡伯族是清朝乾隆年间西迁至此的,为何要从东北迁徙至此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在伊犁惠远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经伊犁首任将军明瑞请奏,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锡伯族的西迁史--十八世纪中叶,乾隆皇帝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在征集锡伯族官兵西迁新疆之前,清政府先后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处调遣官兵驻防伊犁,又调遣绿营兵进驻伊犁,但伊犁首任将军明瑞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足以防卫广袤的新疆,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决定从盛京所属各城,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1020名,眷属共计3275人,西迁至新疆伊犁,进行屯垦防卫,在举世罕见的男女老幼几千人的长征队伍中,还有一大批不愿与骨肉分离而随队前往的其他亲属。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锡伯族的西迁史--西迁路线:沈阳—彰武台边门—辽通.—开鲁—阿鲁克尔沁—西乌珠穆沁—东乌珠穆沁—右翼后旗—中前旗—车臣汗旗—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布尔津—和布克赛尔—察汗鄂博—额敏—博尔塔拉—巴尔鲁克—伊犁惠远城—察布查尔县。

从这里,你看到当时的就是西迁路线:沈阳—彰武台边门—辽通.—开鲁—阿鲁克尔沁—西乌珠穆沁—东乌珠穆沁—右翼后旗—中前旗—车臣汗旗—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布尔津—和布克赛尔—察汗鄂博—额敏—博尔塔拉—巴尔鲁克—伊犁惠远城—察布查尔县。

据记载: 当西迁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进,连日等待。水退无期,只好取道绕科齐斯山而行,这时口粮已所剩无几,马、驼倒毙甚多,在粮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艰险、行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管带协领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将军请示派人前来接济,一面带领官兵及眷属采集野菜充饥,继续前进。
在6月,两队与前来接济的人相遇,领取到接济物资后继续赶程,终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7月抵达伊犁,胜利地完成了西迁的伟大历程,长途的艰难跋涉,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减员不少,但在途中还出生了婴儿350余名,清政府原规定西迁3年到达,由于锡伯族军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仅用了1年零3个月(其中包括在乌里雅苏台休整7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到达了伊犁,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壮举。

(编辑:www.sjfsw.cn)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