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洞里的守洞人(2)
进城”的生者和“下乡”的逝者
“进城”的生者和“下乡”的逝者来葬洞后,我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桃花村村庄规模不小,为何洞葬的习俗流传了千年,葬洞内却只留下了567具棺木?
刘朝先对着我呵呵一笑说道:“洞葬的习俗在村里传了千年,如果所有棺木都进洞,那村里再有10个洞也塞满了。‘城’里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城’的。就像人们都说‘北上广’好,跑去那里打拼,但真正留下的,又能有几个?”
以前,“下乡”曾是对犯族规者的惩罚;如今,“进城”成为族里年轻人眼中的奇风异俗。
原来桃花村村民去世后,有“进城”和“下乡”之分:“进城”,不是去城市,而是指进棺材洞洞葬,苗族人认为棺木就是亡灵们的‘房屋’,把族人们的棺木抬入葬洞,就像在建造一座冥界之城;“下乡”,指的是在野外找个地方土葬,就像农民的自建房。过去,“进城”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是族人凝聚力的象征。并不是所有刘姓族人死后都能“进城”:死在外地的刘姓族人,是不许“进城”的。
为何会有“洞葬”这个习俗,具体的刘朝先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村里有一个关于洞葬起源的传说:有一年,一位刘姓祖先去世,后人决定把祖先安葬在村外山坡上,在抬棺出村时遭遇了山洪,棺木被大水冲走,全村人找了三天三夜,最终在村里的山洞内找到。村里的鬼师说,这是因为祖先思念故乡不想离开。从那以后刘姓族人去世,只要想“进城”的都会进,久而久之,形成了这庞大的棺材洞。
这个传说,和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专家讲述的苗族洞葬习俗起源不谋而合:洞葬,其实是苗族先祖思乡和故土情愫的体现。很多苗族人不愿下土安葬,希望有朝一日,能扶灵还乡。只不过,此故土不是桃花村,甚至不在贵州境内,而是远在黄河流域的古城;祖先也不是在桃花村去世的那位祖先,而是5000多年前被黄帝部落从中原驱逐的九黎部落先民——传说很多苗绣、蜡染图案,就是从苗族先民当年的中原城池地图上演化而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城”和“下乡”之分,其实是“故乡”和“他乡”之争。桃花村刘氏族规规定不让死在外地者“进城”,其实是在坚持“扶灵还乡”。可惜坚持了千年的宗族意志,还是土崩瓦解了:以前,“下乡”曾是对犯族规者的惩罚;如今,“进城”成为族里年轻人眼中的奇风异俗。
这是我爷爷,这是我太爷爷,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他们都‘进城’了,毫无疑问,得‘进城’。”刘朝先拿着根木棍,指着一摞叠起来的棺木展示着他“进城”的家族。“但我母亲,她以后要不要‘进城’,我得好好问问,因为现在‘进城’已经不流行,现在流行‘进城打工’,我们村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刘朝先把棺材洞中的棺木清点了一遍,在洞口的长凳上静坐了很久后,默默离开。
每日清点与静坐守灵,已经成为了他的例行工作。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做守灵人,每个月文物管理局会给我300块工资哦!”刘朝先还没来得及关上棺材洞的铁门,不远处的工地上就传来一阵阵呼唤声——包工头正催他赶紧回去挑土方。于是,守灵人刘朝先快步下山了,我们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
(编辑:www.sjfs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