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亚洲风俗专栏 > 正文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一条长长的绳索

时间:2020-01-01 17: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世界风俗网 阅读:

锡伯族作为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随着民族历史的变迁和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较为多元的崇拜形式和宗教信仰。其早期宗教信仰为萨满教,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元、明以后,锡伯族人逐步接受藏传佛教。清朝入关后,锡伯族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汉族供奉的娘娘神、关公、八仙、灶神、门神等,都成为锡伯族信仰神灵的一部分。锡伯族的原始信仰和北方各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是“喜利妈妈”的崇拜。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喜利妈妈”(sirimama)是​什么?

“喜利妈妈”是​什么?

“喜利妈妈”(sirimama)并非人形神位,而是一条长2丈9尺的麻绳,并拴挂多种象征物。“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结绳纪事的家谱,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其敬祭活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民间信仰活动。2011年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抵御沙俄向新疆侵蚀,将生活在东北的一部分锡伯族人调往新疆,戍守边境。1764年农历4月18日这一天,在沈阳锡伯家庙举行完离别仪式后,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家眷便踏上了西迁的征途。这部分锡伯族人也同时将家中的“喜利妈妈”带到了新疆伊犁。如今,锡伯族的许多古老民俗在其发源地东北已经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仍然可以找到。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历史溯源“:喜利妈妈”原是锡伯族在古老年代里的一种结绳记录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多种神职功能的保护神。

历史溯源

“喜利妈妈”原是锡伯族在古老年代里的一种结绳记录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多种神职功能的保护神。“喜利妈妈”汉译为“子孙妈妈”,“喜利”是锡伯语,有延续之意,“妈妈”指娘娘神。

“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游牧生活,产生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古代锡伯族人过着部落群体集居的生活,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事情,就在木头上刻个符号。锡伯族盛行祖先崇拜,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刻记在木头上。但是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

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在绳索上面挂上不同物件来记录家族里发生的大事件,这样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喜利妈妈带有结绳记事的作用,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喜利妈妈”的形象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

(编辑:www.sjfsw.cn)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