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风俗大合集一
年纸店幌:中国人的习俗新年贴年画。
贴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古代的汉族民俗文化,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部分地区可能更早)。
除夕: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合家欢、守岁: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辞岁:农历除夕,亲友间互相拜谒祝福,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谓之“辞岁”。
分压岁钱: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新年放爆竹: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贺新年:贺新年是庆祝新年的到来。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
新年禁忌:在民间有这样的风俗,会把正月里发生的事情看做一年运气好坏的“兆示”。
鞭春牛:立春时节,鞭打春牛,表示农耕来了,汉族岁时风俗。
元宵节: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节庆活动;赏月、祭月、吃月饼、团圆饭等的传统风俗习惯。
月光纸:也叫“月光祃”、“兔儿祃”、“兔爷祃”,通常为木刻版水彩印制的神像,为传统中秋节祭月所用神像之纸,绘有月神和月宫。祭月礼仪完成后,人们通常将月光纸与祭文等用火焚毁。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这三日,这几天都会“北方吃水饺,南方吃汤圆”的习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都会喝羊肉汤的习惯。另外还有江南米饭,台湾糯糕,台州擂圆,苏州酿酒,江西麻糍,广东潮汕的汤圆,浙江嘉兴桂圆烧蛋等各地风俗习惯。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编辑:www.sjfsw.cn)